仿生“果冻电池”柔软可延展
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受到电鳗的启发,成功研制出一种创新的柔软可拉伸“果冻电池”。该电池具备自修复特性,呈现胶状形态,并能在拉伸至原长度十倍以上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其优异的导电性能。这款“果冻电池”的适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可穿戴设备或软体机器人,更有望被植入大脑,用于药物输送或治疗癫痫等疾病。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果冻电池”柔软且可拉伸,适用于可穿戴设备或软体机器人。图片来源:剑桥大学
电鳗利用发电细胞来电晕猎物。“果冻电池”由水凝胶制成,并模仿电鳗的发电细胞,具有分层结构,就像粘在一起的乐高一样,能够有效输送电流。
水凝胶的性质可以精确控制,并能模仿人体组织特征,成为软体机器人和生物电子学的理想选择。然而对于此类应用而言,材料需要兼具导电性和弹性。传统上,当材料被拉伸时,导电性会下降,但“果冻电池”打破了这一常规。
传统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作为电荷载体,而“果冻电池”使用离子来携带电荷,就像电鳗一样。
研究人员指出,通常水凝胶是由电中性的聚合物制成,如果给它们充电,它们就能导电。此次通过调整每块凝胶的盐成分,可以使其变得黏稠,并通过挤压形成多层结构,从而增加其导电性。
果冻电池”柔软且可拉伸,适用于可穿戴设备或软体机器人。图片来源:剑桥大学
水凝胶之所以能够牢固地粘合在一起,归因于其不同层间能够形成可逆键。该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桶状分子葫芦脲,它们发挥了类似“分子手铐”的作用。正是“分子手铐”提供的强大层间黏合力,使得“果冻电池”在受到拉伸时,其层间结构依然保持完整,且导电性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鉴于“果冻电池”的柔软质地,它能够与人体组织紧密贴合,这一特性预示着其在未来生物医学植入物领域的巨大潜力。研究人员指出,由于水凝胶植入物不包含金属等刚性成分,因此它们不太可能引发人体的排斥反应或导致疤痕组织的形成。除了柔软性之外,水凝胶还具备出色的韧性,能够承受压力而不发生形变,甚至在受损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修复。
目前,研究团队正计划通过活体实验来测试这种“果冻电池”,以全面评估其在各种医疗应用中的适用性和效果。
下一篇:中国“捕碳”新技术进入推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