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成品油价年内第十次上调 成品油行业未来发展态势分析
成品油是经过原油的生产加工而成,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6类。其中,石油燃料产量最大,约占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各国都制定了产品标准,以适应生产和使用的需要。
中国的能源格局正在悄然生变,能源消费总量增幅放缓的同时,国内的油气产量小幅攀升。能源安全、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矛盾客观存在,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能源市场,能源安全成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具体到油品市场,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政策出台以及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增强,未来国内油品市场规范化、集中化程度将得以明显提升。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2028年中国成品油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
“十三五”期间,我国成品油实际产量从3.67亿吨增长至4.26亿吨,年均增幅达4.1%;表观消费量从5.57亿吨增长至7亿吨,年均增长5.4%,石油市场呈现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增速转轨、出口快速发展、市场化程度加快等新特征。
2016年~2020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从5.57亿吨增至7.02亿吨,年均增速5.4%,增速较“十二五”期间小幅增加。
同时,“十三五”期间,因国内需求增加拉动石油净进口增长迅速,导致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2016年~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64.2%增长至72.2%,年均增长1.6个百分点。
2022年3月底,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了《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要求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深入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确保2023年1月1日全国全面供应国六B标准车用汽油。
国内成品油价年内第十次上调
从国内油气资源及进口情况来看,8月份我国原油生产增速加快,进口量也有所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生产原油1747万吨,同比增长3.1%,增速比7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日均产量56.4万吨。进口原油5280万吨,同比增长30.9%,增速比7月份加快13.8个百分点。今年1~8月份,我国累计生产原油13985万吨,同比增长2.1%。进口原油37855万吨,同比增长14.7%。
据国家发改委消息,自2023年9月20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提高385元、370元,折合每升92#汽油、95#汽油、0#柴油分别上调0.3元、0.32元、0.31元。本轮成品油价格上调落地后,以油箱容量为50L的家用轿车为例,加满一箱92#汽油将多花15元,95#汽油将多花16元。
8月以来油价的上涨反映出全球供应偏紧的格局,但随着涨幅累积,风险也逐步积聚,目前原油市场多空出现分歧。从基本面来看,供应端,OPEC+的减产已经延长到年底,预计沙特很难在目前油价的基础上进行更大幅度的减产。同时,伊朗的产量半年多来增加了40万桶/日,大致抵消了沙特一半的减产。此外,美国的产量数据出乎意料连续增加,但市场并未对其有任何反应。需求端,后期市场将进入季节性需求淡季。
成品油行业未来发展态势分析
低碳时刻来临,炼化转型迫在眉睫。短期来看,替代能源对成品油的影响虽然不是很大,但从长期发展角度看,未来汽车动力的大方向仍将朝着更清洁环保的新能源发展,届时我国炼厂的转型势在必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炼油工业正在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由于我国的能源战略已发生转移,石油炼化的重点将不再向石油燃料靠近。
未来,我国成品油炼化企业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趋势将更加明显,落后装置加快淘汰,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炼厂生产工艺需要面对清洁化、低碳化的挑战,从而炼油企业将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下降,石油消费强度也将相应下降。“双循环”的核心在于更多地依赖国内市场,通过“构建完整内需体系”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数字产业等以满足国内需求的行业将迎来更快发展,传统高耗能第二产业发展将放缓,从而拉低石油消费强度。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逐步实施,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成品油供给将呈现去产能、控产量的局面。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疫情防控不断取得积极进展,用于公共交通的成品油需求、国外成品油的需求将有所恢复,需求将逐步恢复。
成品油消费将进入峰值平台期,预计2025年成品油消费量为3.76亿吨。从产品看,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替代加剧,成品油需求将保持低速增长,且汽柴煤油需求呈分化特征。
成品油行业报告是从事成品油行业投资之前,对成品油行业相关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评估项目可行性、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对策等,为成品油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研究性报告。以阐述对成品油行业的理论认识为主要内容,重在研究成品油行业本质及规律性认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