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经信息

财经新观察丨“氢舟”已过万重山 氢能产业助力工业减碳

信息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李婷婷   时间:2023-10-31   访问量:1388

万里长江扬起“氢化长江”新风帆。日前,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湖北宜昌三峡游客中心(九码头)完成首航,这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据测算,“三峡氢舟1”号相比传统燃油动力船舶,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吨。

2023年10月11日上午,湖北宜昌,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三峡游客中心完成首航,这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

近几年,我国着力布局氢能产业,氢能产业发展潜力正逐渐释放。不久前,国内首辆氢储能应急电源车投入杭州亚运会,成功保障了火炬传递仪式现场供电。据了解,该辆氢储能应急电源车保电半径覆盖一百公里,提供200千瓦额定发电功率,保电时长可达四小时以上。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张希良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气候变化是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就要作出应有的贡献。

2023年8月27日,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储氢罐装置区。我国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实现“零突破” 电解水制氢年产2万吨。

张希良说,从国际方面,低碳、零碳产品产业的竞争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中国在这种新的技术贸易经济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发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要发展这样的产业。

新版标准指南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质量不仅仅是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企业发展的质量、行业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的质量、政府发展的质量和国家发展的质量。

要想有高质量,就要先有高标准。8月份,国家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这是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

标准是质量的技术基础,要抓质量必须抓标准。新版标准指南是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该指南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五个子体系,按照技术、设备、系统、安全、检测等进一步分解,形成了20个二级子体系、69个三级子体系。

在基础与安全方面,主要包括术语、图形符号、氢能综合评价等基础共性标准以及氢安全通用标准,是氢能供应与氢能应用标准的基础支撑;在氢制备方面,主要包括氢分离与提纯、水电解制氢、光解水制氢等方面的标准;在氢储存和输运方面,主要包括氢气压缩、氢液化、氢气与天然气掺混、固态储氢材料等氢储运基本要求;在氢加注方面,主要包括加氢站设备、系统和运行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加氢站安全、可靠、高效发展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在氢能应用方面,主要包括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氢气锅炉、氢燃气轮机等氢能转换利用等方面的标准。

氢能利用的瓶颈是氢储能

新能源革命的主要瓶颈是什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指出,中国新能源的主要瓶颈不是风电、光伏。我们的风电、光伏技术很成熟,光伏的效率在不断地提高,成本在不断地降低,因为光伏的原材料就是硅,不存在资源的问题。“此外,我们的光伏产能极大,想增加产能非常简单,但是大规模推广的时候必须要配储能,所以核心问题是储能。”

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中,液流电池储能占比,是1.6%,压缩空气储能是2.0%,铅酸(炭)电池储能是1.7%、其他技术路线0.2%,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锂离子电池储能,为94.5%。

欧阳明高介绍,广义的储能技术是针对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将富余的可再生能源存起来,当可再生能源不足的时候,能量通过时空变换补回去。氢能利用的瓶颈是储氢,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氢能储运技术,比如特高压长途输电是比较便宜的,配电网比较贵,在特高压下到配电网那个地方制氢是有竞争性的。再比如,把它变成液氨,这种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储氢密度极高,100公斤可以储17.8公斤氢,而且运输便利、产业技术好。

驶入快车道 氢储能助力工业减碳

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近年来,我国在氢能制备、储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取得多个突破性进展。

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利用风、光等清洁发电制氢,1标准立方米氢气制备仅需要4.1度电,制出的氢气压缩后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利用氢燃料电池发电。

作为氢能源储运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2021年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这也是大型低温制冷装备技术的重大突破。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要探索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氢能的制运和储用全链条的发展,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储能、氢能、碳补给等技术的研发应用。

有专家认为,我国80%碳排放来自于工业,而超过80%的氢气消费也在工业,未来氢能减碳的最大潜力来自工业领域。氢储能是未来大规模储能的必然选择,其产生的氢气还能够用于其他工业过程,具备广阔发展前景。


上一篇:财经新观察丨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出炉 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下一篇: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培训班在宜都举行

Copyright 2023 www.wanqiqiansh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盟章程 - 帮助中心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万企千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30058号-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31259)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4008009085 处置流程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46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