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协调工作机制
北京10月31日电,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本市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首先,我们要执行中小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这包括遵循金融监管总局对无还本续贷工作的最新指导,优化本市的无缝续贷流程,推动无缝续贷的扩展和普及,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确保形成闭环管理,从而稳定企业的融资预期。我们将续贷服务对象扩大到所有小微企业,并将续贷政策的适用期限延长至2027年9月30日之前到期的中型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我们将综合运用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客户的资金需求,并力争在2024年实现全市无缝续贷累计投放额超过1万亿元。同时,我们会及时调整风险分类标准,确保不会因为续贷操作而单独降低贷款的风险分类。
二是充分运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来发挥其引导作用。精准有效地利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关键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源投入。强化对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应用于实践,以推动金融机构不断优化和提升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三,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协调工作机制。为了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难题,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该小组将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全面调查和了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并筛选出那些依法合规经营、具有真实融资需求且信用状况良好的中小微企业名单。随后,将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及时推荐给商业银行,确保商业银行在原则上一个月内完成授信审批流程,从而保障信贷资金能够迅速且直接地流向小微企业。
四是完善普惠信贷尽职免责机制。通过引导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并提升授信响应速度,同时综合考量履职过程、结果以及损失程度等因素,我们应进一步完善贷款尽职免责制度。这包括制定明确的免责认定标准和规范的工作流程,以提升工作效率。此外,合理设定不良贷款容忍度,对于普惠信贷业务的风险状况未超出所在经营单位设定的不良容忍度目标的,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可以对分支机构负责人及小微业务相关从业人员免除追责。这样,我们能够有效地为基层信贷人员减轻负担。
五、促进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的规模增长与覆盖范围扩大。预计至2024年,本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以下简称“担保基金”)的业务规模将增至1200亿元。我们将强化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的风险共担机制,并巩固中央及本市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中的风险分担机制。特别关注科技型企业的担保增信,计划在担保基金中设立50亿元的专项资金,以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并提升科技型企业的担保额度上限。此外,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政策性融资担保产品体系,推出包括“知识产权+”、科技研发、汇率避险等新产品系列。利用区块链技术,我们将推进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担保业务的新模式,为相关供应链企业提供增信支持。同时,深化市区联动以及“政会银企”等合作机制,积极推广“园区批次贷”和“商会批次贷”项目。
第六项措施是优化新一轮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奖补政策。计划在2024至2025年间,为新一轮中小微企业信贷奖补政策提供10亿元资金支持。此举旨在增强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取消科技、农业、绿色低碳等重点行业不良贷款的补偿门槛,并将补偿比例提升至55%,对于首次贷款的企业,补偿比例还将额外增加5%。同时,将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的“前补偿”试点工作,并探讨将此模式逐步扩展至科技型企业等关键领域。此外,将改进信贷奖励资金的考核指标和评审流程,以促进商业银行更有效地执行首贷和续贷政策,并改善企业的融资对接服务。
第七,要全面利用财政贴息贴费政策。充分发挥市、区两级财政贴息贴费政策的积极作用,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的结构,强化数据支持,提升政策的普及性和精确性。推广“免申即享”的政策实施方式,进一步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减少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有效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八、积极推进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确保在2024年底前完成市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融资服务平台”)的整合工作。持续改进融资服务平台的功能,并不断扩展其服务网络。目标是在2026年底前,基本构建起一个以信用信息为核心的新型普惠融资服务体系。该体系旨在使银企对接和融资撮合过程更加便捷,信用信息的归集与共享更加高效,数据开发利用的制度规则更加完善,以及信息价值的挖掘和信贷产品的创新更加深入。这将促进更大规模的政策集成。
九、加速推进融资服务中心的建设进程。确立明确的建设标准,确保到2024年底前,本市能够构建起覆盖“16+N”(即16个行政区和N个重点产业园区)的融资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功能建设,系统整理并形成一系列金融惠企“政策包”和“服务包”,以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融资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此外,还需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与融资服务平台的对接,强化线上与线下服务的协同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