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发展驶入快车道 更多车企有望加入试点联合体名单
通过试点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品量产应用,带动汽车与新能源、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产业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是本次试点的主要预期效果之一。
新华财经北京6月6日电(王春霞)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正有序开展。6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四部门组织专家对首次集中申报的方案进行了初审和择优评审,研究确定了9个进入试点的联合体。
通过试点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品量产应用,带动汽车与新能源、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产业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是本次试点的主要预期效果之一。
2023年11月,《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遴选具备量产条件的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准入试点。本次试点工作实施的发布是该通知的初步落地,是智能网联政策“组合拳”之一,细化智能网联汽车各主体的准入标准、试点使用主体应具备能力、试点主体上路通行应具备条件等方面。
此次进入试点的联合体的企业有: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汽蓝谷麦格纳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红岩汽车有限公司、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线公司等。
东吴证券分析师黄细里表示,本次首批入选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的联合体名单发布是智能网联政策落地的关键一步,四部门对参与申报方案的联合体优中选优,根据车企智能网联能力、车辆所在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产品类别等多个维度筛选出9个联合体,产品类别来看囊括乘用车、货车、客车,车企涵盖国企、民企、新势力,车辆运行城市涵盖重庆、深圳、广州、上海、北京、海南儋州、河南郑州,体现出了试点联合体的多样性。
“此次政策利好将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通过实际道路测试,联合体将对自动驾驶系统的各项技术进行验证,这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传感器融合、决策算法、车辆控制系统等,在实际道路环境中的测试将有助于发现系统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对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2021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四部门组织行业力量,专题研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方案,统筹国内标准制修订情况,跟踪国际法规进展,完善有关技术框架和管理要求。
2021年4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为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商业化应用提供政策依据;2021年7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实施《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2022年11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公开征求对《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的意见;2023年11月17日,四部门联合发布实施《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
智能网联汽车不仅涵盖了自动驾驶的尖端技术,更涉及了车联网、信息娱乐、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这些技术也极大地推动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的蓬勃发展。据乘联会报告,目前,我国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研发和测试验证已经逐步进入到示范应用、规模推广、商业探索阶段。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我国共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29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6800多张,道路测试总里程超过8800万公里。
另据了解,本次试点测试聚焦在L3及L4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测试。乘联会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已经达到55.3%;2024年1-2月,装车率进一步上升至62.5%。
东莞证券分析师黄秀瑜表示,智能网联发展驶入快车道。2023年以来,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政策频出,有望催化国内高阶智能驾驶的研发和落地进程。智能驾驶涵盖多领域协同,产业链迎来快速发展。
“政策加速落地有望带动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推进,同时法规与标准有望明确功能边界。” 国联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兼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高登也表示。
据悉,本次试点的组织实施共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试点申报、产品准入试点、上路通行试点、试点暂停与退出、评估调整。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当前只是完成试点申报阶段的遴选,并不代表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取得准入许可或允许上路通行。
下一步,四部门将按照试点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有序推进试点实施,并基于试点实证积累管理经验,支撑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制修订,加快健全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智能网联试点方案正在有序部署并落地,后续需要密切关注进一步智能网联政策落地进度。”黄细里表示,同时此次未申报或者未进入试点的汽车生产企业、使用主体可在评估自身能力后按照试点申报流程向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自愿申报。
东莞证券分析师刘梦麟也表示,后续更多车企有望加入到试点联合体名单。